L
L

转:新华社雷锋神稿

这文采,我跪了~

序曲--追问生命

19世纪末,南太平洋塔希提岛,金色的落日下,孤独而苦闷的高更站在悬崖上,面对浩淼大海和无边苍穹,伸开双手,发出关于人对生命意义那三个惊世骇俗、回响百年的终极追问:

——我是谁?

——我从哪里来?

——我到哪里去?

这是渺小生命面对浩瀚时空的困惑与迷惘,是内心世界与客观外在强烈冲撞发出的悲鸣和叹息,是个体无法融入群体带来的无助与沮丧。

人类,一直生活在这个生命有无意义的巨大问号中,苦苦寻找着答案。

在俄罗斯,作家托尔斯泰暮年之际,着魔般一遍遍自问:“我的生命意义何在?”

在德国,叔本华悲叹:“只有欲望是永恒的,人生没有意义。”

在中国,屈原彷徨山泽,一连发出173个问题叩问上天。
陈子昂感于浩茫宇宙下生命之短促,世事之不测,壮志之难酬,留下千年的孤独郁愤: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;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!”

今天,我们依然可以在柴科夫斯基的《悲怆交响曲》中,触摸到人类难以摆脱的绝望与忧伤;依然可以在贝多芬的《命运交响曲》中,感受到人类不屈于命运的挣扎与反抗。

我是谁?

我从哪里来?

我到哪里去?

生命意义何在?谁能给予解答?

中国的一位普通士兵,对此给出了完美的答案。

他说:“如果你是一滴水,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?如果你是一线阳光,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?如果你是一颗粮食,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?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,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……”

他以平凡的人生实践,将短暂变为永恒,将渺小变为伟大,将有限化为无限,矗立起人生价值选择的最高坐标,展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活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,永久地召唤着人们的心灵。

他的名字叫雷锋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:向雷锋同志学习!

这个22岁的年轻生命,用七个普通音阶,谱写出一曲绚丽多彩的旷世绝响——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。

第一乐章——中国精神的天空

这是一部挺立着中国脊梁的伟大交响。

雷锋,就是这部伟大交响的第一小提琴手!

他,伫立在那里,目光清澈,从容坚定地拉出第一主题--

对国家、对人民,对认识和不认识的人,对需要帮助的弱者,满怀爱心,给予帮助,并从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幸福愉悦的满足。

——这蓬勃向上的交响曲,绵厚悠长。从容,温暖,高贵,弥漫着庄严的气息,闪烁着神圣的光辉。

它召唤着,引领着,弦乐和管乐应声相和。

——这蓬勃向上的交响曲,喷薄而起。高亢,激昂,雄壮。跳动着生命的脉搏,勃发着青春的激情。

它发散着,升腾着,汇聚成时代的最强音,激荡在中国精神的天空……

哪里是第一个音符的起点?

岳麓山畔,湖南望城。

历史的旋律在这里回响。

穿过一片漂亮的现代住宅区,我们走进简家塘的一座茅屋。

72年前的那个寒冬,当雷锋在这里发出生命的第一声啼哭,便陷入苦难的深渊。

相继失去五位亲人的他,7岁时,已是孤儿。

绝望中的苞蕾,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阳光雨露。

雷锋怒放了!

曾担任过望城县委副书记的85岁的赵阳城,给我们回忆起他第一次见到雷锋的场景——一个16岁的活泼少年,背着行李,蹦蹦跳跳穿过秋天的田野,欢笑着向他走来。

1958年秋天,在县委当交通员的雷锋报名去鞍钢当工人,临行前他想把原名“雷正兴”改为“雷峰”,赵阳城和大伙儿商量:叫“雷锋”更好一些——“到鞍钢打冲锋”。

赵阳城把雷锋送到湘江码头。

湘江北去,少年远足。依依不舍之余,赵阳城久久伫立在江边,望着那远去的背影,他怎会想到,“雷锋”这个名字,将成为一个国家的永恒记忆?!

轻轻翻开雷锋的日记,他的情感思绪触手可及。

——“深夜11点钟了,天突然下起雨来了。建筑焦炉工地上,还散放着7200袋水泥。雨越下越大……我急忙跑到工地,用自己的被子,并脱下了衣服,抢着盖在水泥上……回忆自己为国家、为党做的一点点工作而高兴。”

——“今天我从营口乘火车到兄弟部队作报告,下车时,大北风刺骨地刮,地上盖着一层雪……我见到一位老太太没带手套,两手捂着嘴,口里吹一点热气温手。我立即取下了自己的手套,送给了那位老太太。他老人家望着我,满眼含着热泪,半天说不出话来。一路上,我的手虽冻得像针扎一样,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。”

……

活着,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生命价值。

有人在战场上横扫千军,有人在商业王国中纵横捭阖,有人在科技高峰叱咤风云。

雷锋并没有这样的惊心动魄和波澜壮阔,但他却在一件件小事中,在平凡的道路上,寻找并找到了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,以短促而激越的音符,回答了那古老的重大命题——

“人为什么而活着?”

有限与无限,主观与客观,个人与社会,这三组矛盾,一直困扰着人类。

从这个命题出发,人们寻找的答案各不相同。

面对生命有限的困惑,苏格拉底穷其一生认识自己,却最终在墓碑上将“认识你自己”这个问题留给了后人。萨特在圣·日耳曼大街咖啡馆里,望着落日的余晖,把人生归结为一个“烦”字。

雷锋,一个普通的士兵,透彻地认识了自己:“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,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。”

他以22岁的短暂生命,解决了有限和无限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。

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这个普通的士兵:“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,此人懂得一点哲学。”

一个普通的士兵以最朴素的认识,以最平凡的行动,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。

“把自己当做啄木鸟吧!用辛勤而艰苦的劳动,为万木除病灭害,使树木长得挺拔参天……”他热情讴歌着。

雷锋燃起的生命烛光,照亮了中国精神的天空。

“人为什么而活着?”

为什么在许多思想家是苦涩的命题,却被一个普通的年轻士兵酿成一壶甘醇?

难道说他比伟人们睿智?难道说他比哲人们高明?不,他只是找到了人生价值最佳坐标点,使他的人生摆脱了烦恼,充满光明。他点燃了自己生命的火炬,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的内心。

他说:“我活着,只有一个目的,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,我要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贯彻。”

你渴了,他就是一碗水;你饿了,他就是一把粮;你心里要是感到了寒冷,他就是一团火,就是一缕阳光……

他就是这样以平凡现伟大,以小事铸辉煌,以短暂固永恒,完美诠释了有限与无限、主观与客观、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。

正因为如此,雷锋牺牲已有半个世纪,但其精神的主旋律,始终在中国精神的天空回荡,引来无数人的仰视,引来无数人的倾听,引来无数人的齐声应和……

“人为什么而活着?”

雷锋战友乔安山说:“为了爱!……”

早春二月,辽宁抚顺,雷锋墓前。

红领巾结队去了又来。人们驻足墓前,献上鲜花,注目行礼……

一个七旬老人细心地擦拭着墓碑,仰望着雷锋的雕像,思绪穿越着时空。

他就是雷锋一辈子的战友——乔安山。

50年前的那个上午,那辆13号车上,乔安山一个倒车,雷锋倒在了被车挤断的一根木杆下——从此,乔安山活在了对雷锋的回忆里,活在了雷锋精神的践行中,活在了宣传雷锋精神的征途上。

“有人说我在为雷锋活着,而我却认为,是雷锋让我找到了活着的价值——把爱给大家,爱所有人。”

他不知疲倦地把雷锋的生命价值讲给学生听,讲给农民听,讲给工人听,讲给干部听。

雷锋感动了众人,众人感动了他。

他给我们讲起亲历的一件往事,热泪盈眶:

那年他在武汉做报告时误了飞机,满头大汗登机时,迎面一片恼怒的眼神。

机长赶忙解释:“这是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,他因为给小学生做雷锋事迹报告耽误了大家的行程。”

瞬间,那怒火熄灭了,乘客全体起立向他致意,客舱里响起热烈的鼓掌声……

那是向雷锋致敬的掌声。

那是半个世纪以来,人们对雷锋生命价值的礼赞。

“人为什么而活着?”

当代雷锋郭明义说:“人活着,得干点有用的事儿。帮助别人改变命运,比啥都幸福!”

也许是历史的巧合。

1960年1月,鞍山火车站,时任鞍山军分区副政委的余新元曾把一个鞍钢青年——雷锋送上了运兵的专列;

1977年1月11日,17年后,同是在鞍山火车站,余新元亲手把另一个鞍钢青年——郭明义送上了运兵的专列。

同样的青涩年华,同样曾代表各自的新兵群体宣誓,同样当了运输兵。

余新元何曾想到,他亲手送上运兵专列的那两个新兵,日后竟先后感动了中国的天空。

历史的巧合如此神奇地变成了一个必然!

难道冥冥中人类真的存在一种感应,能在特定的时空对象中穿越传导?

“雷锋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选择,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精神追求。”这是郭明义的誓言。

他总问别人,还需要什么;他总想自己,还能再做什么。

在部队,他做雷锋标兵;在企业,他是全国劳模;20年来,他义务献血6万多毫升。这些血至少能够抢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……

2011年3月,郭明义开了微博。

到今天,粉丝人数超过600万,影响力超过那些耀眼的明星。

像雷锋一样,从云层中射下来一束光线,让人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片天空,一片可以让你的心变得更辽阔、更明亮、更温暖的天空。

“人为什么而活着?”

--村官吴仁宝说,“老百姓过上富裕生活是我最大的幸福”。

这样的信念,让他矢志不渝地带领乡亲们将贫困不堪的华西村,缔造为中国新农村幸福生活的样板。

--维修工人徐虎说,活着,就是奉献,“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”?

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,每日华灯初上,他放弃休息,背着工具包,骑着一辆破自行车,穿梭在上海那窄窄的街巷深处,给市民通马桶、修电灯、换电线,温暖着无数上海人的心房……

--杨善洲,一辈子的共产党人,他说,活着就是“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”。

“杨善洲,杨善洲,老牛拉车不回头,当官一场手空空,退休又钻山沟沟;二十多年绿荒山,拼了老命建林场,创造资产几个亿,分文不取乐悠悠……”

……

还有什么比为他人的幸福燃烧自己,更能让人超越生命的短暂与渺小?

还有什么比为人民的事业投入生命,更能让人感受人生的辽阔与壮美?

这就是中国精神的天空!

西海固--也有这样一片精神的天空。

那个晚上,顾皓卿和他的伙伴们带着大山里的孩子,穿上厚重的棉衣,坐在山上相互依偎,仰望新月孤悬的天空,等待着一场流星雨的出现。

这几个从复旦大学来支教的年轻人,曾在繁华喧闹的大都市里陷入人生的迷茫,在这西北穷乡僻壤中,在孩子们纯真的眼睛里,却寻找到生命的意义。

蓦地,一颗流星划破天际,孩子们惊喜地叫喊起来。流星越来越多,在无边的天幕上梦幻般地拖着长尾,倾泻而过,光华灿烂……

生命的终结与生命的光华在同一时刻发生。

相对于浩瀚的宇宙,人的一生,何尝不是一颗流星?但,即使是颗流星,也要把光华留给人间!

顾皓卿和他的同伴们沉浸在巨大的震撼中,内心翻腾,泪水无法控制……

康德说过:“最崇高和最令人敬畏的东西,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。”

在中国精神的天空,雷锋以他流星般的生命光彩,铸就了人生的价值永恒:

在那里,如果雷锋是太阳,那么就会有众多的行星环绕运行;

在那里,如果雷锋是月亮,便会有满天繁星簇拥闪烁;

在那里,如果雷锋是第一提琴手,那么乔安山、郭明义、杨善洲们便是他身边的众多乐手……

在中国精神的天空,他们共同奏响雷锋精神世纪的交响!

在中国精神的天空,他们生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!

在中国精神的天空,他们让生命实现了永恒!

第二乐章——与灵魂相伴

这是一部高扬着理想与信念的伟大交响。

在波涛涌动的奏鸣中,理想的主题在奏鸣曲的呈示、展开与再现中,被旋律中那充满生气而又轻灵的音符线条,反复勾勒着……此刻,生机勃勃而带有浮雕般音质的小号,拔地而起,直冲云霄,张扬着一种穿透灵魂的音响。

雷锋,就是那吹响理想号角的小号手。

“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?……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,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?”

美丽的理想,定格了他的价值坐标,主导着他为什么而活着。

只因为有了理想和信念,活着才找到人生的意义,才拥有了真正的灵魂。

然而,在现实中,我们活着,又有多少人能拥有并坚守自己的理想?又有多少人能定格有价值的人生?

老人倒在地上,扶还是不扶?为什么这个看似复杂实际上再简单不过的选择,一些人至今仍纠结难断?

孩童被辗压于车轮下,救还是不救?为什么18个路人竟视而不见?

学生溺水而亡,捞还是不捞?为什么那几个船夫会站在船头挟尸要价,如此冷酷这般无情?

……

假如雷锋看到这一幕幕场景,他是惊讶、尴尬,还是悲凉?是震惊、心碎,还是愤怒?

是追求金钱和物质的欲望遮迷了双眼?!是极端的自我泯灭了良知?!还是在快速行进的路途中丢失了灵魂?!

广州,华南师范大学文科楼。一个不足十平方米、陈设简陋的办公室里,“中国好人网”在这里诞生。

52岁的教授谈方是这个网站的创办者——他不再甘心闭门论道,而是试图通过互联网,为一些人失落的灵魂找回坐标原点。

人与自然,人与社会,人与物质的碰撞每天都在上演。

经济发展,社会转型,我们究竟该怎样活着?

有人坚守理想,有人争名逐利,有人远离崇高,有人醉生梦死……

江苏无锡,一名男子看到有人落水,见死不救,冷漠离开,之后让他追悔莫及的是,竟然真有这样的报应--溺水者是他的儿子……

上海运石河畔,64岁的安徽农民工盛明华,见一个孩童落水,拼死相救,也是对他人的报答——两年前,他9岁的孙子也曾掉进这条河里,当地三位村民奋力跳进水中,使孩子重生……

报应与报答,一字之差,天壤之别。

灵与肉之间的纠结与拷问在现实世界演绎着一个个难以置信的传奇。

2011年1月13日,意大利邮轮“协和”号在地中海触礁。30岁的英国游客瓦伦蒂娜当时正在船上。

历史总是上演着令人瞠目结舌的巧合。

泰坦尼克号1912年触礁时,瓦伦蒂娜的祖母和叔祖父也正在船上。她的祖母获救,在船上担任侍者的叔祖父是1500多名遇难者之一。

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一首哀婉感人的生命之歌,船长的临危不乱,船员的舍身相救,男人绅士般地为妇孺让出了生命的空间,随船乐手无视死神的来临,淡定自如地用自己的音乐陪伴那些濒临死亡的人们……凡此种种,足足温暖了人类一百年。

而这艘名为“协和”的意大利邮轮,却让人类猝然撞上了精神的冰山:男人拒绝让妇孺优先离船,为了争抢救生艇甚至大打出手,船长更是可耻地抢先逃命了。

那是一派末日来临般的自私、冷酷与怯懦。最具嘲讽而又让人难以接受的是,当时船上却正在播放着《我心永恒》爱的旋律:

“让爱继续

无论千山万水,无论你在哪里

我相信爱将永不停息

……”

席琳·迪翁如天籁般的歌声是那样温暖,彼时的地中海涌动的波涛却如此冰冷。失去灵魂的躯壳哪里还能存放一丝的爱心?

面对泰坦尼克号与“协和”号的触礁,我们无法相信,时代前进了100年,而一些人的精神却倒退了100年。这无疑是理想的泯灭,灵魂的丢失。

有多少人,迷失了自己的梦想?

有多少人,能听从灵魂的召唤?

一位因受贿被判刑的人,在庭审中,竟如此陈述:“我从小在学习雷锋的氛围中长大……”

是什么让他失去了曾有的信念,最终失去自由与尊严?

一位落马的官员在其忏悔录中写道:

“天高不算高,个人欲望第一高。”

在欲望像火一般的焚烧中,灵魂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归宿?

“很多人试图通过占有物质而保障自己的灵魂,到头来却失去了灵魂,连带着也失去了物质”--奥尼尔在他的剧本《卖冰的人来了》里这样说。

灵魂的伟大,与其说在于爬得高和走得远,不如说,在于自身如何纯净和坚守。

刘真茂,就是一个灵魂的坚守者。

湖南郴州宜章县长策乡,我们爬了3个多小时,上到了海拔1800米的狮子口大山顶,见到了“山神”刘真茂。

狮子口大山,覆盖着35万亩原始森林,7万亩草山,生活和生长着水鹿、红豆杉等各种珍稀动植物。

30年前,为防止滥砍滥伐,复员回乡担任武装部长的刘真茂心一横,在山坳里搭起瞭望所——

就这样,一个老兵在莽莽林海和绵延大山上,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。

为什么要吃这份苦?

如果是雷锋,他会怎么做?——这就是刘真茂的回答。

曾是学雷锋标兵的刘真茂,一年四季总是穿着一身旧军装,瞭望所里收拾得像营房一样整齐,被褥叠成“豆腐块”。在他心里,他始终是一个兵,雷锋那样的兵。

刘真茂吃住在山里,每天5点起身巡山,一天要走五六十里山路,30年相当于绕着地球走了十圈。

30年过去了。杜鹃花开花谢,鸿雁飞去飞回,青山依旧,碧水长流,刘茂真古铜色的脸,早已爬满岁月的风霜。

自从上了山,他就像一棵老松,根深深地扎在岩石里。工资全投到看山护林上去了,18年没在家里过过年,两个儿子结婚他都没下山。

我们又问他:“你愧疚吗?”

他含混地说,我是老伴的丈夫,儿子的父亲,不管他们有什么意见,以后都会想通的。

最想家的时候,他就跑到山头,看看家的方向。床头贴着孙子的照片,枕边放着为孙子从报纸上剪裁下来装订成册的“范文”。

“你幸福吗?”我们问。

“幸福!”回答很甜蜜。

我们又问:“一个人的山,孤独吗?”

他摇摇头。

但我们知道,他是孤独的。大多数时候,他只能跟自己说话。他曾经在大山里邂逅过一头水鹿,他喊一声,水鹿叫一声;他喊两声,水鹿就叫两声;他喊三声,水鹿居然也叫了三声。

——他是这些生灵的保护神,他30年的孤独,值了;

——狮子口大山自他上山,没有发生一起大的火灾,他30年的孤独,值了;

——春节,两个当过兵的儿子携酒上山,三个老兵开怀畅饮。莽莽万重山,父子泪几行,他30年的孤独,值了……

我们还想再问其他一些问题。但一切勿需再问!

信念如山。守山,就是守护他的灵魂。

……

守护灵魂的不仅有像刘真茂这样的老兵,还有年轻的志愿者。

司占杰,一个80后。

是听从内心的召唤,还是随波逐流?司占杰作出了与当年那个年轻士兵同样的抉择。雷锋精神也曾经感动过他。

司占杰学的是经济法,还曾出国深造,本可以赚来汽车、豪宅,但他时常问自己,那样一个一眼就能望到头的人生,到底有多大价值?

云南澜沧江边的一个草棚里,他见到了李光学老人——一个麻风病康复者。

疾病使老人失去了一只手,眼睛向外翻着,见到司占杰时大滴的眼泪往下掉。

当年病愈后,由于村民嫌弃,3公里外的家,他30年都走不回去。

司占杰的心针刺一样的痛:“我陪你回家。”

他挽着老人走进村里,惹来村民们的白眼和敌意。他高高地把头仰起,像个勇士。

整整7天,他和老人有说有笑地在村子里走过来又走过去。看到他和老人肌肤相接,亲密无间,村民们渐渐消除了对麻风病康复者的恐惧。终于,亲人们走过来了;终于,村民们围上来了——老人被接受了。30年的苦难戛然而止。

一个举手之劳,就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。司占杰第一次领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
这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——在志愿者的路上一直走下去。

一个彩霞当空的日子,还是在澜沧江边,司占杰带来了恋人田星,一个在北京写字楼里工作的海归,一个与司占杰一起追随理想的姑娘。

见到李光学,占杰指着田星问:

“你还认得她吗?”

“认得的嘛,上次带我去北京,跟我照相的时候都挨着呢!”

田星一震,记得当时她努力靠近老人时,心里其实充满恐惧。然而,老人却永远记住了她的好。

“我给你们编个歌嘛。”老人似乎找不到更好的感激方式,他扬声自编自唱起来:“美丽的孔雀,从林子里飞走再不回头;妹子啊,你翻山越岭来到我们身旁……”

田星哭了。

大滴的眼泪也从老人那翻出的眼睛里掉了下来——

就像善良的卡西莫多被美丽的艾丝美拉达感动时那样……

两位年轻人不同寻常的选择,亲朋好友视为“傻子”,但他们却感受到发自灵魂深处的幸福。

我们问这两个年轻人:能坚持多久?

他们回答:会一直坚持下去,因为要听从心的召唤。

心的召唤,就是理想与信念的力量,让他们在布满荆棘的路上一直走下去,并坚信希望就在前方,希望就在路上。

雷锋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,是人类共同的财富。

接受我们采访时,世界首富比尔·盖茨说:为理想,可能要走很长的路,然而,在这漫长的跋涉中,你每天都在朝着它迈进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相信我们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。”

墨西哥有一个寓言: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,突然,一个人停了下来。旁人很奇怪:为什么不走了?

那人一笑:走得太快,灵魂落在了后面,我要等等它。

现实中,当我们拖拽身体奔走的时候,可否想过自己与灵魂的距离?

当我们无法感觉到有灵魂相伴的时候,我们是否该停一停,等待灵魂?

人,应该怎样生存?

路,应该怎样行走?

今天,我们触摸着雷锋高贵的灵魂,他吹奏出来的号角声如阳光一般灿烂。那就是理想,那就是信念。

在理想与信念的照耀下,让我们与灵魂相伴!

第三乐章——追随你前行

这是一部震荡了每一个中国人心灵的伟大交响。

追随者如无边的大海,连绵不绝。只要你有一颗善心,只要你愿意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一只手,甚至只要你有一个做好事愉悦自己的念头,你都可以加入这场永不落幕的伟大演奏。

雷锋,站在最前面,是我们快乐的领唱。

几十年来,在毛泽东、邓小平、江泽民、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大力倡导下,学雷锋活动始终与时代同行,生机勃勃,蔚为大观。

雷锋,一直在领跑着我们。

我们要问:雷锋,今天该怎样追随你前行?

雷锋曾经说过: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石砌起来的,我们要做这一砖一石,要做这些零碎事。

在建设中国精神大厦的工程中,只要你愿意,都可以像雷锋那样做一块砖、一片瓦,哪怕是一粒沙……

二战时期英国一片墓地上,一位逝去儿子的母亲在儿子的墓志铭上写道:“全世界的黑暗都挡不住一根蜡烛的光明。”

危难关头,即便是最卑微的人、最柔弱的人发出的一丝微弱烛光,都足以照亮一片天空。

面对被车轮辗伤的小悦悦,18个过路人无一施以援手。陈贤妹,一位矮小、枯瘦的拾荒老人,目不识丁。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停下脚步,伸出温暖的双手,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灵……

在南京,汶川大地震后,一个名叫徐超的乞讨老人,在捐出5元钱后,又找遍身上的零钱,到银行兑换一张百元现钞,放进募捐箱。105元微不足道,可对这个老人来说,那是他倾尽全力的一次“裸捐”。

也是在南京,一个叫陈光标的亿万富翁,把企业一半的利润回馈社会,并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。

一个乞丐和一个亿万富翁,以财富论,天壤之别,但在生命的舞台上,在精神的天空下,他们可以唱出共同的主题。

真正的善无关身份、地位,也不能用付出金钱的多少来衡量。只要是源自灵魂深处的爱,哪怕是一个温暖的眼神,一句关爱的话语,一个善意的微笑,就足以感动人心……

每个人,都可以是雷锋。

我们再问:雷锋,今天该怎样追随你前行?

我们可以做一辈子的雷锋,可以做一年、一天,哪怕是一瞬间的雷锋,就像那深圳人行天桥上那绝望中的一吻——

在那座人行天桥上,一个少年徘徊在生死边缘。与他素不相识的年轻姑娘刘文秀,微笑着走了上去,给了那个绝望少年一个轻轻的吻。

刹那间,人间的温暖倾泻而出,沉眠的生命被唤醒了。

少年得救了……

这个吻,感动了整座城市。

石清华则是因一个苹果感动,走进雷锋合唱的行列——

一场意外的灾难,让石清华倾家荡产,那一天,他带着被毁容的妻儿流浪在北京街头。

一个流浪儿蹲在石清华儿子的面前。“真可怜啊……”那个孩子喃喃自语,漆黑的小手,递过一个红彤彤的苹果。

在石清华的心里,所有的绝望,都挡不住那个苹果传递的希望——他重生了。

恶梦结束后,他创立了北京“光爱之家”,收留100多名流浪儿。办学艰难时,他和孩子们天天只能吃白菜,他因此成为孩子们的“白菜爸爸”。

我们去探访石清华时,顽皮的孩子像猴子般跳到他背上,大声吼叫:爸--爸,爸--爸……

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,这是石清华选择的一辈子坚守。找回了失去的世界,石清华和孩子们的生命因此有了飞扬的灵魂……

一辈子的坚守令人敬仰,一年的善举、一瞬间的善行也同样可贵,它们托起的是我们共同的幸福。

我们又问:雷锋,今天该怎样追随你前行?

人,是自己内心的镜子。一千个观众心里,有一千个哈姆雷特;一千个人心中,有一千个雷锋。当代人以各自的理解追随着雷锋,五彩斑斓。

王俊岗,河北青县的“好人司机”。20多年来,开车在路上,只要遇到车祸,总不计后果、不要报酬、不图感谢,挺身相救。

有武侠情结的王俊岗,救人时常有大侠般的感觉——一个人命悬一线,另一个人悄然而至,奋力解救。随后悄然而去、不留名头……

王俊岗喜欢这种感觉。每救一人,他都会心中窃喜,乐上几天。

他问我们:你说我像不像雷锋?!

一个普通人,给别人带去快乐,他便有了无限的快乐。

一个普通人,给别人施过一捧甘泉,他便有了一生铭记的甜蜜。

一个普通人,给别人伸出过一次援助的手,他便有了心灵中一道灿烂的彩虹。

我们还要问:雷锋,今天该怎样追随你前行?

广州11岁的白血病女童刘碧心身后站着的是一群雷锋。

小碧心急需巨额手术费,消息传出,捐款者云集。小碧心的爸爸是一位发型师,他坚持通过帮人剪发,有尊严地接受捐助。

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,在他的理发店前排起了长龙……

一场帮扶小碧心的“剪爱行动”,在网上蔓延开来,人们纷纷认购20元一张的“剪发卡”……

从北京到南京,美发机构自发加入了为小碧心义务剪发的行列……

雷锋精神映照下的人间大爱,就这样接力传递,让人温暖,给人力量。

一颗碧心,映照着千万颗碧心。

19世纪英国社会学家斯宾赛说过:在所有人都有道德之前,没有一个人能被称为完全有道德;在所有人都幸福之前,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幸福。

我们也许很难像雷锋那样纯粹地为他人而活着,但仍要记住,茫茫人海,有默默奉献的温馨,也有一呼百应的力量,只要相融相通,相扶相持,就能惠及他人,温暖世界。

我们最后要问:雷锋,今天该怎样追随你前行?

雷锋,如果还活着,他不会希望我们都是他,我们也不可能都是他。他并不期盼所有人都跟他走同样的路,不要求每个人都跟他做一样的事,不要求每件事都和他做得一样,但是,他希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存放着一颗爱心。

有这样一位好人,把因善举而得到的奖金留作自用,却引起了争议。有人说,他学雷锋救人,就应该学雷锋捐款。那么,我们该不该这样去苛求,要别人尽善尽美?

2500多年前,孔子就批评过免费赎人的子贡,表扬了救人后接受馈赠的子路,因为“义”与“利”并非完全对立,结合得好,可以激励更多的善行。

《吕氏春秋》记载了这个故事,评价曰:“孔子见之以细,观化远也。”

雷锋精神不是刻板的教条,而是感动,是真诚,是温暖。不择人,不求全,“不以善小而不为”,从自身做起,从小事做起,从现在做起,这样,雷锋精神就不是孤岛,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徜徉其中的心灵花园。

“雷锋!”

“到!”

每天晚上,辽宁抚顺城北高尔山下的军营里,“雷锋班”点名,第一个点到的是雷锋,全班齐声应答。

年轻的声音在山间回响,这是半个世纪的回声。

1963年1月,雷锋牺牲5个多月后,“雷锋班”被命名。雷锋班编制8人,实际只有7名战士,战士们永远留一个位置给老班长雷锋。雷锋床铺上已经泛黄的被子,每天都被叠成“豆腐块”的模样……

墙壁上是一条不变的横幅:“老班长永远和我们在一起”。

一别五十载,雷锋从未离开我们。

永恒,不在于巍峨地凝固于历史深处,而是如流淌的清泉,在每个时代都浇灌出生命的花朵。

雷锋选定了最高的价值坐标,选定了奉献他人的人生方向。斯人已逝,遗响犹存。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他的背影,触摸到他的肩膀,他在前面领跑,我们追随着他前行。

走进雷锋纪念馆,目光抚过墙上一幅幅照片,那仿佛是一个英雄的辉煌聚会,郭明义、丛飞、徐虎、文花枝、李素丽……他们簇拥在雷锋身旁。

雷锋精神,已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基因,只要有人群的地方,就有雷锋。

——这是一个大众化的雷锋。他可以是你,也可以是我,可以是每个人。有时,他叫“雷锋车队”、 “雷锋超市”、“雷锋银行”……有时,他在搀扶盲人过马路;有时,他在为穷孩子送去哪怕是几块钱的温暖,可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……

——这是一个时代化的雷锋。在时代发展中,他在希望工程中,托起失学孩子求知的梦想;他在“母亲水窖”活动里,燃起西部缺水母亲的希望……或者,他叫“志愿者”、“义工”。公共场所,他服务在民众身旁;废墟里,他冲在救灾一线;福利院里,他四处奔忙……

——这是一个个性化的雷锋。他可能是瞬间的雷锋,也可能是一辈子的雷锋,他可能是一个人的雷锋,也可能是一群人的雷锋……

他们不是雷锋,他们又都是雷锋。

他们在不同方位,发出不同的光亮,或摇曳如烛,或熊熊如炬,却能汇聚成太阳一样的光芒,照耀世界,温暖人心,照亮中国精神的天空;

他们在不同的声部,在领唱者的召唤下,或如波涛汹涌,或如涓涓细流,发出自己的和声,共同完成一部壮丽的生命交响,响彻中国精神的天空。

个子小小的雷锋,站在时代的最前列,引吭高歌,他的身后,合唱的队伍,排山倒海。

这是半个世纪中国人的心灵共鸣。这是当代中国面向未来的畅想……

第四乐章——人类的英雄

这是一部终将穿越历史而永恒的伟大交响。

那个年轻的士兵,轻轻地扬起双手,第一缕乐声仿佛是从天幕上洒落的一道阳光,这阳光弥漫着,扩展着,飞扬着……无边无际。

雷锋,就是这部交响乐的指挥。

再一次来到雷锋诞生的地方。湖南望城雷锋纪念馆里,到处是雷锋微笑的身影。

在一个音罩下,我们听到了雷锋的声音,这是他1961年1月5日在辽宁实验中学做报告的录音,也是他仅存于世的一段声音:

“人民的困难,就是我的困难,当人民有困难的时候,我绝不能袖手旁观……”

这是一个年轻快乐的声音,语速很快,带着浓重的湖南腔,虽然稚嫩青涩,却饱含激情,穿过半个世纪,瞬间把我们笼罩。

这就是那个降生在茅屋里的孩子的声音吗?命运给了他最苦难的童年,他却盛开出人世间最灿烂的花朵。

难道,他真是上苍送给人间的一个天使,却又太宠爱他,离不开他,早早地把他召回?

走出雷锋纪念馆,沿一条林阴道,又看见了那三间茅草房。恍惚间,我们似乎进入历史的甬道,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简家塘。

那是他吗?一个活泼的少年,系着红领巾,蹦蹦跳跳向我们走来。

我们问他:你为什么这么高兴?

他回答:我就要小学毕业了,今天,我准备好了在毕业典礼上发言,我将在发言中说出自己的理想——我要做人类的英雄!

哦,我们久久地望着少年远去的背影。

忽然想,雷锋如果活着,今天该是72岁的老人了。

那是谁?一幢楼房的阳台上,一个老人在专心浇花,一缕阳光透过树叶,映照着他慈祥生动的脸,一双眼睛熠熠生辉。

我们问:你是谁?

他回答:我是雷锋。

我们兴奋地告诉他:你已经成为人类的英雄。今天,对人生和幸福你还有什么要告诉我们的吗?

老人笑了: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。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……

“我要做人类的英雄!” 这是当年一位少年的理想,向世界证明了,一个普通人的生命与灵魂,可以到达怎样的高度?!

不,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人类的英雄,他永远将自己定格为普通的战士。他以最平凡的行动实现着最不平凡的人生价值,用一滴水展现出太阳的光辉!

当思绪回到今天的简家塘前,面前是络绎不绝的人群。他们为雷锋而来,他们在寻找什么?

他们是在寻找光荣与梦想,还是那可能已经丢失的自我?!

人为什么而活着?

在这场伟大的演奏中——

雷锋,是第一小提琴手,是小号手,是领唱,是指挥。

不,他什么都不是,他就是这部伟大的世纪交响。

南太平洋塔希提岛上,苦闷的高更还在仰天发问吗?

——我是谁?

——我从哪里来?

——我到哪里去?

或许该告诉他了:高更老人,生命意义的完美答案找到了。

“活着,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。”

雷锋是幸福的,这种幸福在他那里达到了纯粹的境界,使他完成了人生价值由有限到无限,由普通到高尚,由短暂到永恒的本质性升华。

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:“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崇高的精神品格,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。”

<

p>雷锋精神,正是当代社会,同样也是未来社会的价值坐标,是对我们心灵的永恒召唤!